蘭庭崑劇團
  • 首頁 HOME
  • 簡介 ABOUT US
  • 演出 PERFORMANCE
  • 獲獎 AWARDS
  • 出版 PUBLICATION
  • 推廣 EDUCATION
  • 報導 MEDIA REPORT
  • 崑壇交流 COMMUNICATION
  • 聯絡 CONTACT
  • 首頁 HOME
  • 簡介 ABOUT US
  • 演出 PERFORMANCE
  • 獲獎 AWARDS
  • 出版 PUBLICATION
  • 推廣 EDUCATION
  • 報導 MEDIA REPORT
  • 崑壇交流 COMMUNICATION
  • 聯絡 CONTACT
蘭庭崑劇團
故事簡介
◎《牡丹亭.遊園驚夢》
  • 《牡丹亭》又稱《還魂記》,是中國文學史、戲曲史上著名的巨著。作者湯顯祖,明.江西臨川人,才華卓絕,以宋話本《杜麗娘慕色還魂》為故事梗概,發展成五十五折浪漫動人的巨著《牡丹亭》。劇中的女主人翁為宋.南安府太守杜寶的女兒麗娘,遊園傷春,因夢生情,尋夢不得,自描春容,竟為情一病而亡,死後三年,又因情復生,劇情雖然離奇荒誕,卻凸顯出至「情」至「性」的感人力量!
  • 湯顯祖著有「玉茗堂四夢」─《牡丹亭》、《紫釵記》、《南柯記》、《邯鄲夢》,皆以「情」為主題。其中《牡丹亭》、《紫釵記》寫情之「癡」,是入於情之作;《南柯記》、《邯鄲夢》寫情之「空」,是出乎情之作。《牡丹亭》的文辭優美,意境深遠,優雅動人的音樂、充滿情韻的唱腔、文辭化的細膩身段,把杜麗娘的形象塑造得無比動人,充分展現出湯顯祖筆下丰美的文學意象。傳統戲曲中「無聲不歌、無動不舞」的經典境界,就在《牡丹亭》裡體現無遺!而『杜麗娘』這個人物也就成為崑劇『閨門旦』中最具代表性的角色!
  • 〈遊園.驚夢〉精緻優美的表演,向為《牡丹亭》中最常搬演之劇目,其實牡丹亭中第十齣折名為〈驚夢〉。〈遊園〉實為第十齣〈驚夢〉的前半,敘述杜麗娘與侍女春香到南安府後花園遊賞,見園內春光嫣然、繁華似錦,又見斷井頹垣,頓起傷春之感。第十齣的後半(一般稱〈驚夢〉)劇演歸房後,杜麗娘一腔悶懷不知向誰傾訴,一時困倦,就在繡房裡睡著了。在夢神指引下,與一俊朗書生在後花園相會,夢中那秀才拿著柳枝要她題詠,成就了夢裡姻緣,定情而別。麗娘雖從夢中驚醒,回到空虛的現實,卻深自繾綣於夢中的情境與人物…...
◎《蝴蝶夢.說親》
  • 《蝴蝶夢》是明傳奇劇本,作者不詳,未見完整傳本,講述莊子試妻的故事。劇演莊周詐死,化作俊美的楚王孫前來弔喪,莊妻田氏與王孫倆情繾綣,田氏欲與王孫結為連理,即入洞房,王孫突呼心痛,僕人曰:「須得人腦,食之可癒。」田氏乃持斧劈棺,卻見莊周復活,田氏羞愧而自盡的故事。此劇在情節上具荒誕意味,在傳統戲曲中極為罕見,主題圍繞夫妻關係、男女情慾、生死夢幻等議題,提供了當代觀眾廣闊的詮釋空間。現今較常演出的劇目有《搧墳》、《說親》、《回話》、《劈棺》等折戲。
  • 〈說親〉一折劇演田氏自見楚王孫之後,終日不茶不飯,意興闌珊,想起自己奉爹爹之命嫁給莊周,隨著他隱跡山林,如今莊周仙逝,留下她鸞孤鳳寡,見王孫後,卻心猿意馬。王孫家的老蒼頭來訪,見田氏一身素縞,卻眼兒斜媚、國色堪誇。兩人展開一段段生動的對話,田氏問:『王孫貴庚?』『可曾聯姻?』蒼頭道:『還沒有親事。』『若要娶麼,要像夫人一樣標緻。』田氏一聽,心花怒放!便直言:『我今無靠無依,若不嫌奴貌醜,憐我孤寡,成全此事,勞伊傳達。』遂請蒼頭代為提親,是為〈說親〉。
  • 《蝴蝶夢》中的田氏,有以正旦應工者,或以五旦(閨門)扮演者。蘭庭此次的演出以閨門旦應工,因【錦纏道】曲牌內,田氏自云年將及瓜(十六歲,泛指成年)。田氏既能與莊周辯詰,自有相當之才情;夫乍死,心如槁灰,卻不想偏遇俊美王孫,撩動情意…...,想到正青春年華,這漫漫人生,是守節?還是再尋良人?田氏的演出以閨門旦為主,輔以六旦(花旦)的活潑嬌媚。一身素白,卻從袖裡掏出一方大紅手帕,相當具有衝突性!丑(二面)扮蒼頭老蝴蝶,有畫龍點睛之效,其形象風趣,對白詼諧,演出時雙臂不停擺動,象徵蝴蝶,透過老蝴蝶可以看穿田氏的心意,成就一台精采的對手戲。
◎《鳳凰山.百花贈劍》
  • 《鳳凰山》原名《百花記》,為明末傳奇,現以「吹腔」形式演出。《百花記》全本已失傳,最早的記載是出自明朝萬曆年間的《時調青昆》及《歌林拾翠》,《歌林拾翠》裡,收了《百花記》裡的十二齣戲。而今傳的「贈劍」及「點將」二折,其原本亦可見於該書。
  • 元朝封于浙江嘉興之安西王阿難答時有造反之心。安西王之女「百花公主」,貌美且精通武藝兵法。一日當地人鄒化之妻江氏行經王府,被誤認刺探軍情而捉入王府,百花公主見其妍慧,收為左右,改名「江花右」,並教之以兵法。後江花右之弟江六雲,進士及第,授浙江道御史,奉派查探安西王造反之事被捉。江六雲易名「海俊」,安西王不察,留為參事。府中近侍叭剌鐵頭,妒海俊之才,設計將之灌醉,扶入公主寢室,企圖借刀殺人。不想卻讓海俊與江花右姐弟(或云兄妹)重逢,江花右藏匿海俊不成,仍被公主發現。不料公主見海俊俊美,又知其為叭剌所陷,兩人以寶劍為證,私訂終身。此時,安西王稱兵,由百花公主為將,公主在出征前點將,派海俊為護軍使,斬叭剌。海俊趁便與朝廷派來進剿的鄒化連絡。雙方戰於蘇州,江花右和鄒化交手,兩人一見大驚,於是鳴金收兵,暗中連絡。再戰時,江花右和海俊假意兵敗,百花公主和鄒化交戰,江花右和海俊回軍夾擊,百花公主大敗,和安西王被圍於鳳凰山。後安西王被捕,百花公主逃至庵中為尼,託人把寶劍送交海俊。海俊思念公主,至尼庵中迎回,並奏明百花公主歸順之意。於是皇帝赦免安西王,而海俊和百花公主終成連理。
  • 「百花贈劍」原名〈贈劍聯姻〉,一九五八年俞振飛與言慧珠兩位大師赴歐演出改今名,蘭庭此次的〈百花贈劍〉由藝術指導周雪雯老師根據俞、言大師的傳承排演。百花公主的裝束相當富麗:頭戴雉尾翎子、著宮裝、水袖、外披斗篷、胸前佩排蘇、腰配雙劍,身段華美俐落,耍翎子與舞雙劍的舞臺動作中,既要展現女武將之威儀,又不失未嫁公主的嫵媚與多情,是『閨門旦』表演中的一個特殊典範!
◎《牡丹亭.學堂》
  • 《還魂記》又名《牡丹亭》,明.湯顯祖作,是崑曲中極負盛名的經典劇目,描寫少女杜麗娘追求愛情、追求自我的故事。〈學堂〉(或名〈鬧學〉)一折描寫女主角杜麗娘與侍女春香,跟隨杜府所聘私塾老師陳最良學習《詩經》的情景。
  • 在舞臺上以杜麗娘的端莊賢淑,陳最良的古板迂腐,突顯出春香聰明伶俐、俏皮活潑的少女形象,並為以後杜麗娘遊園、思春、情殤等重要的情節設下了伏筆。音樂婉轉流利,身段優美細膩,是崑劇『貼旦』戲的代表作。
◎《琵琶記.描容別墳》
  • 《六十種曲》本《琵琶記》第二十九齣《乞丐尋夫》,舞臺演出前半齣稱《描容》,後半齣稱《別墳》,兩齣連演,稱為《描別》。《描容》演趙五娘埋了公婆,換上裝束,身背琵琶,準備一路行乞進京尋夫。臨走前描下公婆遺容,以便隨行祭奠。《別墳》演張太公得知,特來探望,慨贈路費。五娘請太公照顧公婆墳塋,太公囑五娘一路當心,五娘遂拜別二老墳墓,孤孑一身千里尋夫。
  • 趙五娘是崑劇『正旦』的代表人物,唱腔厚實輾轉,命運乖違卻忍辱負重,表演時矜而不哀,是飽嚐人間苦楚的趙五娘,依然對人世懷抱希望的展現。劇中五娘梳大頭,身穿黑褶子,束腰裙內束白裙,白彩褲,彩鞋。老生扮張太公,頭戴高方巾黃打頭,口戴白滿,身穿白棉綢褶子,腰束黃宮絛,黃彩褲,鑲鞋,扶拐杖,帶銀泡。
◎《孽海記.思凡》
  • 《孽海記》本源不可考,其名最早見於《綴白裘》一書,應是清宮大戲《勸善金科》中的一段,曲詞與唱腔和曲牌格律不盡相同,又有滾唱,可能是弦索調或地方小調昆曲化而成的。目前經常搬演的有「思凡」、「下山」兩齣,淺顯通俗,是對封建傳統大膽批判之作。
  • 「思凡」寫小尼姑色空,年幼時多病,被父母送入仙桃庵出家。色空耐不住拜佛念經的寂寞生涯,趁著師父師兄不在庵內,私自逃出尼庵。全齣一人到底,旋律優美流暢,身段繁複多變。前半齣以唱腔細膩及思想轉變的過程為主,後半齣則著重在身段功夫,涵蓋了五旦(閨門旦)及六旦(花旦)的領域,一般以花旦應工,是崑劇花旦獨角戲的絕佳典範!又因一個人物在舞台上獨擅大段唱腔,並且載歌載舞,對演員的唱、唸、做、表及體力的挑戰性極高,故有『男怕夜奔、女怕思凡』之語。
◎《義妖記(白蛇傳).斷橋》
  • 《雷峰塔》傳奇,又名《義妖記》、《白蛇傳》,可說是民間傳說在舞臺上最流行、盛演的一個故事。《白娘子永鎮雷峰塔》,原本只是白蛇精下凡迷人的民間傳說。據傳最早將之搬上舞臺的是明代的陳六龍,可惜該劇本已佚失;當今可見的《雷峰塔》傳奇是清.蕉窗居士黃圖秘的香山閣刻本,寫於雍、乾之際,成於乾隆三年。以溫柔多情的白娘子與代表傳統正道的法海之間的衝突為主,白娘子雖失敗而被鎮於雷峰塔下,但其堅毅的鬥志和為愛犧牲的浪漫精神,卻吸引了世世代代觀眾的注目與同情!
  • 話說許仙前世曾救過一白蛇,後白蛇修煉得道幻作人形,尋找許仙報恩,途中收服青蛇為侍女。遇許仙後,兩人相愛結為夫婦。後許仙經金山寺法海禪師點明,知白氏為蛇精,於上山燒香時留寺不歸。白氏與青兒趕往金山,要求法海釋放許仙不果。白氏不顧臨盆在即,與青兒率蝦兵蟹將水漫金山與法海爭鬥。戰敗後,借水而遁,逃回臨安。白氏分娩之後,法海以法寶將白蛇鎮於雷峰塔之下,許仙出家為僧。後白氏之子得中狀元,回臨安祭塔,塔倒救出白氏。自此白氏以法力濟世救人,百姓尊為白衣菩薩。
  • 〈斷橋〉一折劇演白素貞金山寺敗後,逃至杭州西湖,腹痛難行,想是要分娩了。幸而青兒尋至結伴,兩人在斷橋亭暫歇。此時法海亦送許仙至臨安,三人在斷橋亭相遇,一段【川撥棹】藉著鑼鼓、唱腔、賓白的巧妙搭配,與『三叉花』的身段組合,將許仙害怕妖魔而倉皇逃命、青兒恨許不義急欲追殺、白娘娘愛恨交織卻極力保護許仙的情緒,表現得飽滿而具衝突性!待三人相會,一段【金絡索】曲牌,白娘娘既埋怨許之薄倖,又娓娓訴說起兩人的恩情,內心許多複雜細膩的感情必須靠眼神、身段和唱腔的緊密結合來表現。 經許仙再三賠罪,青兒雖忿忿不平,白娘娘終究還是原諒了許仙,三人同往許仙姊丈家中待產。
  • 生扮許仙,他聽信法海之言,遇事全無主張,既憚妖魔,又感念白氏對他堅貞的愛情,倉皇失措間,台步要做到慌而不亂,水袖動作則用以宣洩其內心懦弱的心志。青兒以武旦應工,她痛恨許仙,不滿白氏對愛情的盲目,表演重點在掌握『節奏』關卡,方能對照出白許兩人細膩互動的衝突性。白娘娘以閨門旦應工,略帶正旦的氣質,唱腔纏綿,表演時頭戴蛇形額子顯出蛇精的身份,為表現其戰敗的狼狽,以一縷「水髮」代表散亂的頭髮,身著白色腰包表示落難,百摺腰包繫在胸前,兩端套在手指上,可以配合唱腔做出許多動人的身段。
/2011崑旦的千種風情/
回首頁